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是个份量很重的日子!2014年的这一天,对于河北省东南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大名人来说,无疑又添秤几分,因为河北省人民政府在7月1日以冀政函(2014)70号文件批复邯郸市政府同意大名县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至此,全省已有5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名城。大名成为河北历史文化名城,是大名县文化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必将为大名发掘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文脉,造福社会开创一个新时期。
古城保护从未停止
大名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长期做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曾几度辉煌,有着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然而,世事变迁,昔日繁荣辉煌的大名府因交通等原因逐渐萧条,新中国建立前后大名城仅为县治所至今。但是,大名人非常重视历史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古城的保护,虽然在近、现代明清府城内的古建筑和历史遗存曾因战火、生产和政治运动、房屋翻建等因素遭到大量毁损,但整座城池的风貌、肌理依然保存完好,古物存量在冀鲁豫一带平原城市中仍名利前茅。每届县委、县政府都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于抓好城外新区建设的同时,不放松对古城内的资金投入,数次加固保护城墙,两次修建城楼,不断维修重要历史建筑,加强道路、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2010年,大名县委、县政府借全省“三年大变样”的契机,投资近两亿元,搬迁了在城墙基址上聚居的近千住户,在明清古城墙的基石上将残城土址复原为砖城,使古城格局更加完整,使大名“古”的特色充分发挥出来,并加强古城保护工作,把大名的历史文化,用物质化的方式加以固定,发扬光大,弘扬中华建筑与人文传统。近两年来,县委政府围绕历史文化的发掘利用又做了大量工作。2012年3月30日时任县长、现任县委书记房延生专程到大名古城内考察历史建筑,就古城保护规划提出了高标准制作,强措施实施的要求。政府县长苏雷芳到任时间不长,就十分关注古城保护和名城申报工作,并在近两年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力争申报成功历史文化名城,并着手古城内环城马道和部分古建筑的修建与保护工作。
名城申报牵动人心
有了古城保护这个基础,2011年初,县地方志办公室依据史志书籍对大名历史的记述,结合古城保护的现状,又在考察对比几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认为,大名现在虽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在邯郸东部,特别是在冀鲁豫三省交界一带,大名长期为区域中心,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优势十分突出,这一点是周围许多城市(古城)所无可比拟的。因此,要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历史文化,凸显文化软实力。让大名名符其实,是全县人民的期盼,也是周边区域的共识。于是,县方志办向县政府提出了大名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提交了可行性报告。同时,组织人员对城内各街道历史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拍照录像,登记造册。
2012年4月,县长办公会决定成立大名县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县长房延生任主任,有关副县长任副主任,方志、建设、规划、文物旅游等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在县方志办,牵总申报工作。在县领导的肯定、信任和鼓励下,方志办虽然单位小,却满怀信心地挑起这副重担,自此,“白加黑”、“五加二”就成了日常工作状态。县聘请重庆大学城市建筑学院着手编制《大名明清古城保护规划》,县方志办依照旧志书和史料,提供了大量资料和新旧照片。2013年4月,大名县申报名城资料上报市里后,主管副市长武金良(曾任大名县长)很快批转市名城办。市名城办马士英主任主持于5月17日组织了市级初评。之后,按照专家意见,梳理修改,进一步调查古城内历史建筑情况,高标准制作了申报材料。2014年1月中旬,省级家专评审会顺利召开,国家、省名城委专家对大名古城保护给予了高度评价。5月22日,省政府批复大名古城东大街、西大街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7月1日,河北省政府行文批复大名县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
整个申报工作确切地讲,从提意算起到省政府批复,共历时3年半。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感谢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指导,感谢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鼓励,感谢县文化旅游、建设、规划、城管、宣传等部门和有关乡镇的积极参与配合以外,特别需要感谢和铭记这几位领导和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规划设计院顾问总工朱嘉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教授级高级规划师赵中枢,两位专家专程从北京赶到大名参加省级名城评审并提出中恳意见;河北省规划大师、省住建厅规划处鲍龙处长既从专家的高度实地指导保护工作,又在省具体操作申报程序,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诞生极尽心力;七十多岁的邯郸市名城专家委员会申有顺主任自始至终热心指导名城申报。2013年国庆节假日里,在大名指导名城上报文本的制作,硬是盯了3天3夜;濮阳龙文化研究会史国强秘书长,在2010年10月到县方志办交流工作时,参观了城内大量古建筑,对大名尚未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很感遗憾!由此,增强了我们对名城的认知和责任意识,可谓:史君一言,此事早启,此情难忘。
名城的批复如春风吹拂了蒙在大名这颗冀南明珠上的浮尘,使其光泽重现,照亮和温暖了200多万域内域外的大名人和无数关心大名的有识之士!大名真的可以冠冕堂皇地称为历史文化名城了!高兴之余,我们也应认识到,对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大名县来说,在申“名”保古的路子上,这只是个起步,申报成功之日,也是为争取国家级名城和强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申报工作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和新课题之时!
得此殊誉有其必然
大名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慧眼识珠,有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有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艰辛努力,这些主观因素固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客观方面她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优势,也成就了这一名份。省、市两级评审时,专家们从名城评审标准来衡量,大名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当之无愧的。
一是历史悠久。有3500多年建城史,公元前195年建县,曾作为黄河以北的中心城市1700余年,因控扼中原,历为郡、州、道、府、路,曾三为国都、七为陪都。
二是文物比较丰富。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4项、市级42项、县级63项。
三是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古城内外保存较完好的历史建筑61处,其中,天主教堂建筑群是华北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群;五女师建筑群是我省保存最完整的民国时期建筑群之一。
四是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古城城池近似正方形,周九里,东西南北四条十字型主街通向四门。沿街建筑多为店铺、民居,街道肌理犹存,整体上基本保持和延续了古城历史原貌。
文化兴县势在必行
这次申报成功,体现了从上到下、社会各界对大名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视和认可,极大地增强了大名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多年来一直关心、关注大名的史志专家、学者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心中的那份空落。现在的大名,内有高速交汇、铁路过境、国道纵贯交通已四通八达的优势,和全县上下以文化旅游兴县的热望;外有国家倡导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周边县市文化旅游已热火朝天的良好环境。今后,再以名城的荣列为契机,充分发掘利用大名最大的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理清思路,科学规划,尽快实施,全社会参与,能真抓实干,那么,相信大名以文化为基,靠旅游彰显,带环境优化,招百商踏来,促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一定不会太远。
大名,我祖祖辈辈生活的这块热土地和我的父老乡亲,一定会藉先辈留下的文化宝藏,在各方贵人相助下行上好运,大名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